新加坡主權投資公司淡馬錫控股減持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股票,減少投資組合中的中國銀行業敞口;兩家銀行股價聞訊下跌。
香港《信報》總編陳景祥告訴BBC中文網,淡馬錫此舉與穆迪評級公司當天稍早就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負擔對銀行業構成的風險發佈警告不無關聯。
減少敞口
淡馬錫的三個分支機構周二下午稍晚時分別售出將近52億股中國銀行股和15億中國建設銀行股,共兌現港幣282億元(36億美元)。
售股後,淡馬錫在中國銀行的持股減少約一半,為2.2%;在建設銀行的持股據信從6.76%減少到6.2%。
周二上午,穆迪評級公司發佈聲明稱中國國家審計署早些時候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務被低估了5400多億美元,而地方政府債務大部分是銀行貸款;如果政府無法有效應對地方債,則中國的銀行業可能面臨壞債激增的局面,評級被降到負面。
中國建設銀行行長郭樹清周三接受路透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淡馬錫減持只是投資組合的調整,即使賣了15億股,仍然是建行的第三大股東。
他還表示地方政府債務確實是個需要重視的問題,但還不至於需要中央政府出手拯救。
路透社報道說,有揣測認為建行另一個大股東,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n)在今年八月底持股鎖定期結束後,可能也會出售它在建行的10.6%股份中的相當一部分。
壞債風險
市場對中國銀行業面臨的壞債風險關注日益加重。
中國國家審計署日前公布的地方政府債務審計數據顯示大量地方政府欠債違約的可能性很大,雖然不會造成大規模破產,但會轉變成銀行的負資產。
聯繫到穆迪昨天的警告,再聯繫到近期一些大型證券投資公司對中國大陸銀行業的分析評估,現在因地方政府債務造成的銀行壞賬問題看來很嚴重。
而目前的地方政府債膨脹,跟1990年代或許有不一樣的結局,因為主要銀行都已上市,投資者難免要承擔部分損失;即使中央財政最後不得不干預,也不大可能重覆當時的「剝離不良資產」行動。
目前大量的地方政府債務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實行寬鬆政策大幅度刺激經濟的背景下積聚起來的,其中不少投入了基建項目。
現在已經有跡象表明一些地方的路橋項目已經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借貸方違約的可能性增大。
渣打銀行在上海的首席經濟師王志浩估計,至少有4萬億至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融資工具債務最終無法償還,變成負資產。
中國媒體近日的標題顯示,有輿論認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是華爾街做空中國的新的著眼點。
做空是市場的自然行為,而中國存在很多多可供投機的機會。
他相信中國政府不會坐視銀行業被壞債拖垮,但無論是銀行、投資者還是各級政府,都會為地方債無節制的膨脹付出代價。
出處: bbc 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