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雖然對外投資似乎年年增加,但是統計資料顯示中國還是一個主要的被投資對象。
《金融時報》刊出該報資深記者沃爾夫的文章,解釋為何不用擔心中國會把世界買下來。
沃爾夫引述劍橋大學專研中國發展研究的彼得·諾蘭教授的話說,實際上是「西方在中國之內,而中國卻沒有在西方當中。」
按照諾蘭教授的看法,世界經濟的中心是幾家被諾蘭教授稱為「系統整合」、擁有市場主導地位品牌、掌握了新銳科技的大企業。
諾蘭教授在他去年出版的著作中引用2006至2009年的數據,大型民航客機生產商全球只有兩家、手機和移動電話系統生產商則是三家、啤酒、電梯、重型卡車等等也是集中在幾家企業。
這些企業主要都是總部設在發達國家的跨國國際集團,而全球百強或者百大企業都是設在高收入國家,研發預算則是超過全球前1400家企業研發預算總額的3/5。
沃爾夫也從外國直接投資來解釋為何中國沒有在「買下全世界」,他指出。全球海外投資從1990年的2.1萬億美元激增到2012年的23.6萬億美元,但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資金仍然佔了其中的79%。
諾蘭教授在書中指出,中國缺乏天然資源,因此在海外大量投資天然資源,但是即便如此,仍然遠不如佔據主導地位的跨國外資企業。
諸如此類的分析,顯示中國才剛剛發展出來幾家全球知名的企業,更重要的是,發達國家的領先企業,未來想要保持領先會越來越困難。
但是就中國的經濟來看,依舊需要仰賴於其他國家的技術和知識,這進一步證明擔憂中國買下全世界是「沒有根據的」。
雖然中國的企業有著仍然和官方脫不了關係還有在商業競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等的問題,但是中國市場廣大,最後這些西方企業都會以中國市場為中心。
這將會是一個通過自然發展過程的整合,沃爾夫認為如此深化的經濟交融是「有益」的、「我們應該保持鎮定、繼續下去」。
from BBC 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