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粗瀏覽中國社交媒體評論,有為王毅點讚者,也有吐槽中國「就是沒有人權」者。 在6月1日的中加外長年度會晤後的記者會上,加拿大新聞網站IPolitics的記者對加拿大外長迪翁提問,引述香港書商失蹤事件,問加外長有鑒於中國人權問題「加拿大為什麼要與中國保持更緊密關係?如何通過這種關係來促使中國改善人權?」 問題雖不是直接拋向王毅,但王毅忍不住地「做出回應」。 王毅手指記者說:「你的提問充滿了對中國的偏見,和所謂的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傲慢,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王毅隨後反問該名記者「你去過中國嗎?」「知道中國從一窮二白,幫助六億擺脫貧困嗎?」「知道中國人均(GDP)8000美元的第二大經濟體嗎?」「知道中國把保護人權列入到憲法當中了嗎?」…… 大國地位誠然,中國已經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其在國際政治格局當中也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在人們談論20國集團峰會、八國集團和七國集團峰會時,在談論氣候變化、全球經濟時,似乎那一個論壇和峰會都不能少了中國的身影,甚至有人提出,今天的格局就是中國和美國的G2。 中國在經濟和政治大局中的地位變化,也促使了中國試圖強化在國際社會的話語權,「大外宣」政策、海外媒體落地、在西方主流媒體發聲,增強中國文化的「軟實力」,成為經濟強大後的新目標和戰場。 現在的問題是:中國的聲音音量變了,傾聽不同聲音的「耳朵」不知有沒有變? 如出一轍Image copyrightAFPImage caption[size=0.75]2002年,凱瑟琳任BBC中亞地區記者,當年冬季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訪問烏茲別克斯坦。王毅在記者會上駁斥加拿大記者的一幕,讓BBC國際台記者凱瑟琳·戴維斯(Catherine Davis)想到了13年前她經歷的一幕,二者幾乎如出一轍。 2002年,凱瑟琳任BBC中亞地區記者,當年冬季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訪問烏茲別克斯坦。 在安南於與烏茲別克斯坦總統會談後的記者會上,凱瑟琳向安南問了一個關於烏茲別克斯坦人權的問題。 「烏茲別克斯坦的人權狀況有改善嗎?如果沒有改善,國際社會是否需要與烏茲別克斯坦改善關係?」 她說,安南迴答了她的問題。她以為記者會上的問答環節就這樣結束了。 她回憶說:「當時烏茲別克斯坦的總統卡裏莫夫非常生氣,隨即介入其中,指責我問了一個對烏茲別克斯坦不太客氣的問題。他還質問我為什麼BBC總問一些烏茲別克斯坦的『負面的』問題。」 凱瑟琳說,很明顯他當時「極度生氣」,像是她的問題「侮辱了」烏茲別克斯坦。 但她表示:「我只是在履行記者的職責,問一個直截了當的問題。因為國際社會關注烏茲別克斯坦的人權問題。而安南的訪問是問這個問題的好時機。這是我的職責所在。」 她說,記者會上並沒有機會解釋為什麼問這樣的問題。會後也未遭到驅逐。只是當晚烏茲別克斯坦外交部就警告她說,總統「龍顏大怒」,因為「我的問題有點過火。」 敏感?不敏感?13年前的烏茲別克斯坦與今天已成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不可同日而語。2015年夏天,中國股市打個噴嚏,世界差點感冒。 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舞台,中國似乎很在意自己的「聲音」。比如,2003年非典之後,中國新聞發言人制度逐步完善,重大新聞事件召開新聞發佈會成為常態。2011年,各級黨委設立新聞發言人制度,全國新聞發言人制度體系初步形成。 只是,傳遞聲音只是新聞發佈會的「半壁江山」,另一半則是提問。中國新華社稱,第一次新聞發佈會時的情景是「站著,不許提問」。 至於,能提怎樣的問題?問題有無敏感之分?是否認同記者的「天職是提問」?如此等等,則是莫衷一是。 王毅外長怒斥西方記者的「傲慢與偏見」倒是給了人們新的思考機會。
來源: bbc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