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司在尼泊爾建設的兩座水電站在8.1級地震中遭受嚴重損壞,毗鄰尼泊爾的中國西藏地區也受強震影響發生5.9級地震。這都警示中國政府:西藏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需要重新認識,慎重建設。
中國水電項目在尼泊爾的損失情況目前還沒有統計。三峽集團董事長盧純說,地震發生後,第一要務是救援,電站建設情況評估等災區情況穩定後再進行。
研究南亞問題的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博士謝超告訴中外對話,5月5日尼泊爾媒體報道說,尼泊爾政府要求停止救援,進入災後重建。主要原因是尼泊爾國力弱小,已經無法繼續救援下去,災區生還的人都在等待安置。
據中國媒體報道,4月25日,地震發生後,中方員工快速撤離水電項目現場。在這次地震中,位於尼泊爾偏遠山區的上崔樹里水電站嚴重受損。另外一處水電站——那蘇瓦卡裡水電站,也遭遇重大損失。
在地震發生前十幾天,尼泊爾投資委員會宣佈,境內一項總價值16億美元的水電站項目由三峽集團承建。尼泊爾國內水力資源豐富,但目前的發電量僅為800兆瓦,低於該國1400兆瓦的用電需求。中國企業的進入有望打破印度在尼泊爾水電站領域的壟斷。
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地質專家範曉告訴中外對話,尼泊爾、印度北部、不丹、西藏南部都處在喜馬拉雅地震活動帶,在這兒建水電站有風險,規模越大風險越大,次生災害影響也會越大。這次地震警示中國:在西藏大規模開發水電面臨很大風險。
而且,範曉認為,雖然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以及西藏的大江大河水力資源豐富,但西藏地區並不需要這麽多的大水電項目,因為這兒人口總量、經濟總量以及能源需求都不大。如果把發出來的電賣給內地或尼泊爾、印度等國家,輸電成本會很高,輸電過程中電量損耗也會很大,再加上對西藏地質環境、生態環境、社會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得不償失。
橫斷山研究會會長、地質專家楊勇也告訴中外對話,尼泊爾這次強震導致水電站受損,印證了他之前的判斷,雅魯藏布江地區不適合大搞水電開發。他曾給中外對話撰文分析了雅魯藏布江水電開發面臨的挑戰。
楊勇說,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還處於形成過程之中,這些地區地質作用強烈,地震、山崩等極為常見。可能會加劇地震的破壞性,自然災害發生極為頻繁。2000年4月,他曾在易貢親眼目睹了一場大規模的山崩,山崩形成水量達40億立方米的堰塞湖。60天後堰塞湖決口,數百萬人受災,交通癱瘓。
但是,他們的呼籲並不一定能夠引起中國政府和水利部門的註意。中國正面臨經濟下滑的風險,需要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十三五”期間將在雅魯藏布江、金沙江、瀾滄江、怒江上展開一系列大型水電站。
範曉說,盡管在西藏按照現有的模式大搞水電開發,對環境會造成很大破壞,但是,大規模的水電項目帶來的GDP和稅收增長對政府有極大誘惑,因此這種環境破壞的風險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中國政府已經把建設水電項目當成了拉動經濟增長的一種手段。去年11月,西藏首個大型水電站——藏木水電站投產發電,標志著西藏大水電時代的開始。
三峽集團官網5月5日發布消息稱,國際水電行業最重要的會議——世界水電大會今年5月將首次在中國召開,這是因為,近年來中國水電發展舉世矚目。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2015年3月發布的年度快報統計,中國國內水電裝機容量已突破3億千瓦,穩居世界第一並遙遙領先。
from the Financial 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