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富人早就成為世界奢侈品消費的主力。3月份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首次計算出世界平均工資,儘管中國人薪資未達世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在中國網民中引起的反響卻是「被聯合國忽悠」了。
以下是筆者用剝筍式方法,揭示出中國人的薪酬真相以及真實生活水平。
第一,一比嚇一跳:中國職工薪酬只有ILO公布的一半。
以2009年各國薪資數據為調查依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ILO)近日公布了對72個國家薪資的調查,全球平均數為月薪1480美元(約合人民幣9327.7元),年薪不到1.8萬美元。中國員工的月平均工資為656美元(約合人民幣4134.4元),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位列72個調查國家(地區)中的57位。
因為月平均工資4134.4元遠高於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同年全國職工薪酬數據:200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2736元(月均2728元),2010年為37147元(月均3095元);私營企業更低:2009年為18199元(月均1516元),2010年為20759元(月均1729元)。
中國的GDP總量號稱世界第二,但人均月工資卻如此之低,這意味著普通中國人並沒有能從GDP這塊大蛋糕分到應該屬於自己的那一塊。
第二,ILO的薪資水平為何遠高於中國自身水平?
如果說國家統計局習慣性地將本國職工工薪高報,國人可以理解為那是出於粉飾政績的需要,但ILO又沒有這一動機,中國員工的薪酬為何也要「被增長」這麼多呢?
中國國家統計局(或相關機構)在向聯合國選送數據時,依據的就是「為國家形像考慮」這一原則。至於兩年後ILO公布之後公布的中國員工薪酬會高出本國公布的工資標准許多,既不是它要考慮的事情,普通中國人就算看到了,那也會被認為是聯合國ILO的數據不實,不會把這筆帳算到中國政府機構選送數據樣本上來。我在推特與微博上轉這ILO的工薪數據時,所有的人都認為聯合國也會「忽悠」人。
中國政府機構唯一沒有想到的是:雖然高報了許多,也沒「胖」出世界平均工資的水平,還未達其一半。
三、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
嚴格地說,ILO這裏使用的美元並不是指貨幣實體的「美元」,而是被稱為「購買力平價法貨幣」,也就是說,各國的人均收入被轉化為以美元購買力為基準價值的數值。這裏所說的人均月收入,其實是這一收入在美國的購買力。由於中國的通脹率是被政府相關機構嚴重低估的,所以中國人的購買力在此又是被高估的。
薪酬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國大多數國民的購買力,意味著這個國家人民衣食住行的基本水平,以及是否有能力旅遊休閒等。但由於被中國政府計入「職工」類別的人數在總就業人數當中偏低(據中國統計年鑒),只有1億多,只佔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8287萬人的四分之一左右。再加上ILO的統計不包括中國領取社會救濟的貧困人口一億左右及龐大的失業人口,所以ILO的薪資水平不能反映大多數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
蓋洛普2010全球幸福調查發現,七成中國人感覺生活艱難。對此調查結果,《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者Josh Chin評述說,中國經濟取得前所未有的繁榮,但中國現實樂觀度較低,是因為「中國人往往重視謙遜,對預期的管理相對較嚴。而美國則不同,至少從19世紀以來,美國就被 「天命論」(Manifest Destiny)的樂觀理念所推動。」這句話說直白一點,就是作者認為,中國人的日子其實不錯,只是因與生俱來的悲觀主義,喜歡哭窮。
通過上述三重分析,可以證明,中國人對現實生活悲觀並非源自其「與生俱來的悲觀主義」,中國人的「幸福生活」原本就是被本國政府通過數據遊戲營造出來的虛假現象。
出處: bbc 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