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新一份《施政報告》重點針對市民的住屋問題,下任特首熱門的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首次在報章撰文回應,表明要解決市民安居問題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下屆政府要竭盡全力大幅擴大土地儲備,有足夠「彈藥」在手,以應付市場變化,所以有必要檢討每年四萬個單位用地是否足夠,並建議大幅增加公屋興建數量,當中可配合年輕人需要,研究興建近似大學宿舍的公屋單位。
解決房屋問題是政府首要任務,唐英年今天在報章撰文闡述其房屋「政綱」,明言房屋問題無可能靠一份《施政報告》就解決,政府應該有長遠規劃。他指,港府在回歸初期,因應高樓價而增加房屋供應,後來樓價下滑,就縮減房屋供應,未有繼續開發土地,加劇後來供應失衡。唐英年認為下屆政府要作出改變,釐定長遠房屋及土地規劃策略,令中長?土地和房屋供求趨向平衡。
他提出,下屆政府要竭盡全力大量開發土地儲備,讓政府有足夠彈藥在手,又應檢討每年四萬個住宅單位的土地供應目標,並規劃未來十至十五年的土地供應,「政府未來幾年有子彈在手,才可以靈活開放的態度,應付市場變化,增減房屋供應,令供求趨向平衡,令樓價不會失控上升。」他說,政府可扮演「提供選擇」的角色,讓不同階層人士選擇置業或租住公屋。
特首提出復建居屋計畫,二○一六/一七年起四年,提供逾一萬七千個新居屋單位,唐英年表示支持,認為是回應夾心階層人士和年輕人住屋需求,但認為仍要有中長期計畫,形成一定數量的居屋儲備,靈活增減,以減低對私人市場造成太大衝擊。
至於公屋供應方面,唐英年認為下屆政府「責無旁貸」大幅增加興建公屋數量。他說早前與年輕人對話,不少人想有獨立生活空間,甚至表明不介意與人共用單位,有建議政府興建近似大學宿舍的公屋單位,他認為這值得研究。
現時十五萬名市民輪候公屋,其中七萬人為單身人士,三萬個為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唐英年指,不少年輕人一夠年齡就入表申請公屋,反映年輕人對公屋需求,但目前每年只提供一萬五千個公屋單位,即使加上交回的單位,都不夠分配。
另一特首熱門人選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表示,目前房屋問題,主要是供應出現問題,《施政報告》提出會增加土地供應,相信會有幫助,但由於要平衡買家期望、市場供應及樓價走勢,所以要慎重及小心處理,他又支持復建居屋的大方向,但細節上仍要仔細研究。
|